——访重庆理工大学经济金融学院院长姜松
■王小霞
在近日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副部长邱勇表示,多部门协同打出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政策“组合拳”,推动科技金融工作实现了“破题”。其中,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规模增加至8000亿元、实施“创新积分制”和科技创新专项担保计划等机制,显著提升了科技型企业融资获得感。2025年二季度末,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3.46万亿元,同比增长22.9%,增速远超一般贷款。
科技金融政策“组合拳”有哪些机制性突破?“创新积分制”能否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信贷“重抵押物、轻潜力”的逻辑?如何搭建“政策性+市场化”多层次科技金融体系?针对这些问题,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了重庆理工大学经济金融学院院长姜松。
中国经济时报:科技金融政策“组合拳”有哪些机制性突破?“创新积分制”以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评估指标,能否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信贷“重抵押物、轻潜力”的逻辑?
姜松:科技金融政策“组合拳”在破解科技企业“轻资产、缺抵押、风险高”的融资痛点上,存在以下机制突破。一是融资缓释机制进一步构建。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增加到8000亿元,再贷款利率降低至1.5%,支持的范围更大、贷款的利率更低,通过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双轮驱动”、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协同配合,全方位释放金融机构支持科技型企业流动性,增强了金融服务的强度、广度、深度和温度。二是优质创新型企业的精准识别机制持续健全。科技企业存在金融约束的本质还是源于其与金融机构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创新积分制”以“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评估指标,并依托大数据技术对科技型企业进行精准画像,能够全方位、精准化地量化和评估企业的基本面、经营能力以及创新性、成长性,助力金融机构识别优质科技型企业,实现“精准滴灌”。三是风险分担机制更加稳健。“创新积分制”和科技创新专项担保计划联动,筑牢了科技金融服务供给的“防火墙”,降低了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增强了金融机构的信心和服务供给意愿,进一步缓解了科技企业“风险高”导致的融资难问题。
“创新积分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创新能力”的量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信贷“重抵押物、轻潜力”的逻辑,让金融机构更加看重科创企业的“未来价值”,有利于构建风险共担型利益共同体,让金融机构深度参与“科技创新”实践,以充分调动我国“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的整体效能。
但从实践来看,创新积分制要彻底改变传统信贷逻辑仍面临挑战:一是创新内涵多元且不确定,单一评价指标难以覆盖全部创新模式,影响金融机构信贷决策,需针对不同创新模式构建差异化指标体系;二是金融机构作为逐利主体,受传统信贷观念影响且需应对市场风险,仍难摆脱对抵押物的依赖。
对此,需从三方面优化:一是按创新类型、行业、企业成长阶段完善差异化评价指标体系;二是搭建跨部门跨行业数据采集共享平台,统一数据标准,增强评估结果的实用性;三是拓展创新积分应用场景,从“融资场景”延伸至政府政策支持、项目申报等领域,提升其社会影响力。
中国经济时报:尽管金融支持科技型企业成效显著,但早期硬科技、生物医药等企业仍面临“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凸显金融支持“重成熟期、轻成长期”的结构性问题。您认为金融机构应如何优化产品设计,构建覆盖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融资服务体系?
姜松:金融机构可根据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和需求来设计差异化、特色化金融产品。一是对于初创期的企业,重点强化“信用贷款”投放,探索顾问咨询、财务规划等金融服务创新模式,通过运用创新积分等多方信息,提升初创期企业的“首贷率”。同时,保险类金融机构,要开发特色化科技保险、再保险产品,降低企业各类创业和融资风险。二是对于成长期企业,要强化“项目贷款”投放,支持企业扩大生产、研发技术和进行产业化转化。另外,可以创新抵押担保机制,构建基于供应链的增信机制,探索基于技术合同的融资服务模式以及供应链融资模式。在这一阶段,保险类金融机构可重点开发针对“科技成果转化费用损失保险”等险种,为成长期企业提供有效风险保障。三是对于成熟期企业,可重点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强化风险管理、资金归集、债券承销等金融服务,通过并购贷款支持企业市场化兼并和重组,帮助企业优化融资结构、降低融资成本。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这一阶段,成熟企业对综合性商业保险解决方案的需求量仍然较大,保险类金融机构可通过共保体、大型商业保险、统括保单等形式为成熟期企业提供系统化、个性化的保险解决方案。
中国经济时报:政策性金融支持与商业银行科技信贷、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应如何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如何搭建“政策性+市场化”的多层次科技金融体系,让不同规模、不同领域的科技企业都能获得适配的金融服务?
姜松:从内涵属性来看,政策性金融支持与商业银行科技信贷、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各有侧重,共同支撑科技型企业发展。其中,政策金融支持重点强调“政策属性”,聚焦前端,发挥引导和兜底作用。比如,在《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中,通过设立国家创业引导基金,引导创业投资“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用好用足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创设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等结构化货币政策工具,拓展了货币政策的“中观维度”,释放了货币政策的“结构调整”效应,精准发力、直达科技型企业融资“病灶”;推动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设立专项贷款,强化了对国家战略的金融支持。商业科技信贷侧重“市场属性”,聚焦中端,为科技型企业提供生产经营与持续发展的间接融资支持,通过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设立专门金融机构、创新投贷联动等模式,为科技型企业日常运营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资本市场发挥“关键枢纽”属性,聚焦企业成长周期后端,拓展股权、债券融资渠道,为科技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支持。
在搭建“政策性+市场化”的多层次科技金融体系方面,一是强化部门协同,统筹推进创业投资、货币信贷、资本市场、科技保险等科技金融新模式新业态,构建完善“政策性+市场性”的政策框架十大股票配资,明确政策金融与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范围边界,提升政策支持的综合质效,化解科技金融政策支持的“分解谬误”和“合成谬误”的问题。二是强化机制建设,夯实科技金融价值链。健全科技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将科技创新相关指标融入各类型金融机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推动各部门从“过程”协同向“结果”协同转变,形成分工明确、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三是搭建信息平台,推动产业融合。强化科技创新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科技信息开放共享,帮助各类金融机构更好地了解政府政策支持范围以及科技型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信息状况,实现各类型金融机构和不同规模、不同领域的科技企业的精准对接,提升服务的精准性和效率。
配资公司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